陈晓兰
贾植芳先生生前在复旦九舍的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,她不只是他自己休憩、工作的私密空间。某种意义上说,它也是个公共空间,它的门总是敞开着,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在这里相遇,淡忘了高低贵贱、成功失败、年老年轻的等级界限,在这里相遇的人之间,彼此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漫无目地的闲谈是来这里的主要目的,而书则成了人们交流的主要媒介。在他的家里,书占据了主要空间,使他的家更像个图书室,而这个图书室又像公共图书馆,它向复旦的师生们开放。这些书上暗藏着很多人的指纹,这些书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。贾植芳先生的日记,保存了这些书籍背后的故事,反映了他与这些书的关系,记录了他与作者的友谊,他的阅读和评价,以及他为部分书籍的出版面世所付出的辛劳。
他在1985年4月5日-6日的日记中写到:“晚朱立元夫妇来,送来小王的论夏衍剧作的文稿,要我写些评审意见,再送复旦出版社。收到师陀信,收到杨周翰信及赠书《攻玉集》”。“为陈鸣树编的《胡风论鲁迅》题签。收到本校外文系董问樵教授寄赠的《席勒》一册,又收到本期《艺谭》赠刊。晚写好《给爱人的信》一书的序草稿”。1985年6月7日:“上午读方重的《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与中国》,是很扎实的论文——不讲空话、套话,用材很严谨,真是一丝不苟,与多年流行的骗子文体大异其趣了。”
贾先生去世后,复旦九舍的大院冷清了很多,再也没有川流不息的人群经过九舍的大门了。贾先生的那些书也束之高阁好久了。想起了地处西北的河西学院,它是复旦大学对口建设的学校之一,它也是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唯一的高等学府,这里远离文化中心,也许这些书正是那里的学子们所必需。在陈思和先生看来,贾植芳先生本来也是一个扎根民间接地气的知识分子,他一定也很高兴他遗留下的书籍在大西北的师生中间流转。于是,由我牵线搭桥,当即与河西学院领导取得联系。河西学院党政领导一致认为,拥有贾植芳先生的藏书对于河西学院具有深远的意义。陈思和先生与贾植芳先生的亲属贾英及任桂芙商议此事,达成共识,并在贾先生家召开了现场工作会议,贾先生的弟子严锋以及张新颖、张业松、宋炳辉、段怀清、王光东参加了会议,当天贾英从澳洲打电话过来,表达谢意,并授权陈思和先生将贾植芳先生藏书捐赠河西学院图书馆。陈思和先生倡议弟子们也以贾植芳先生的名义捐赠部分图书,他自己率先捐赠1千册,著名作家王安忆也捐赠了她的签名本,目前已收到学生们捐赠的图书3000多册,加贾植芳先生的藏书,共计七千册,这些图书均盖有“贾植芳先生赠书”的图章。4月28日下午,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大厅举行捐赠仪式。之后,这些图书将运往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学院。(记于2014年4月24日,贾植芳先生逝世6周年祭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