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源
纸本资源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资源 >> 纸本资源 >> 正文
鼎文古籍室
发布时间:2023年09月06日 10:20  |  查看次数:[]

本室收藏1959年秋西北师院教授的李鼎文先生捐赠我馆的家藏线装古籍89种3000册,其中的《续通鉴纪事本末》、《十六国春秋》为国家善本书;并陈列有我馆建国后购买的影印线装古籍9111册。现该室暂不开放,如需要阅览请跟读者部负责人联系。


位置:五楼B区


李鼎文先生简介

  李鼎文先生,字献甫,生于1919年5月16日,甘肃武威人。祖父李铭汉为清道光年间副贡生,以研究经学和史学著名。父亲李于锴为清光绪年间进士、翰林,曾在北京参加过“公车上书”运动。李鼎文先生5岁丧父,13岁丧兄,与生母相依为命。他没有上过小学,13岁以前由长兄李鼎超言传身教,后于1937年、1940年从武威师范简师科、兰州师范中师科毕业。1942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科,受教于黎锦熙、李嘉言、叶鼎彝、何士骥、王汝弼、刘文炳、冯国瑞诸位师长。1949年在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四年级插班,次年毕业,任教于武威师范。1956年调甘肃师专(校址在天水)任教,教古典文学,担任教研组长。1957年甘肃师专合并到西北师范学院,李先生随即到西北师院任教,任中文系副教授、教授。曾任甘肃省政协委员、省文史馆馆员等职。1987年退休。1998年12月,先生自兰州启程赴奥克兰,与儿子、儿媳、孙子、孙女,一家5口人定居新西兰。
        李先生学识渊博、治学严谨。几十年来,以教书为要务,主要精力集中在备课、编写讲义方面,并且订正了当今一些诗文选本的错误。先生讲授“中国古代文学”,编写了《中国文学史》(先秦到宋,8万字)、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》(先秦到宋,15万字),1957年油印。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》(宋元明清,9万字),1973年铅印。讲授“杜诗研究”,编写了《杜甫诗选注》(12万字),1981年油印。讲授“敦煌文学”,编写了《敦煌文学作品选注》(5万字),1982年铅印。李先生还参加编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,撰有初中、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讲析31篇(13万字),收入《中学语文讲析》一书,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其中《孙子•谋攻》一篇,曾被选入北京师大编辑出版的《高中语文选讲》一书中。
      李先生在教学之余从事学术研究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1959年,《光明日报•文学遗产》连续发表了郭沫若的《谈蔡文姬的〈胡笳十八拍〉》和《再谈蔡文姬的〈胡笳十八拍〉》。李先生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了《〈胡笳十八拍〉是蔡文姬作的吗?》一文,从当时的历史背景、地理环境和各种人物关系方面阐明《胡笳十八拍》并非蔡文姬所作,而是后人拟作。论据充分,论点正确,被收入《胡笳十八拍讨论集》。1984年,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甘肃古代作家》,李先生任主编,并写了《胡缵宗》、《金銮》、《邢澍》、《张澍》4篇。1986年,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甘肃文史丛稿》一书,收集了李先生撰写的42篇有关甘肃地方文史的文章。文集考证了36位甘肃籍或旅居甘肃的历史人物的生平、创作及有关史实,刊布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。其中,评价甘肃举人《请废马关条约呈文》、考定张澍生年,为研究和编写甘肃地方史志,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。2005年,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《梦槐庵丛稿》一书,这是第二本文集。1983年,西北师范学院建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,受所长彭铎教授、副所长路志霄教授的委托,李先生整理校点了一系列甘肃文献,逐条查证,录出原文,订正错误,使其完善。先后整理出版了《续敦煌实录》、《李于锴遗稿辑存》、《陇右方言》、《陇右方言发微》(与钮国平合作)、《笠云山房诗文集》(与吴绍烈、路志霄、海呈瑞合作)等。
      李先生热心帮助后学,非常认真。如张帆、宋书麟的《阴铿诗校注》,梁新民编著的《武威历史人物》,漆子扬、王锷校点的《守雅堂稿辑存》,都是经他细心审阅修改后出版的。李先生不轻易给他人的书作序或题字。2005年,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梦槐庵丛稿》书中,收录了李先生所做的10余篇学术著作的序文,都是他在认真阅读了原作之后总结而得。如在给路志霄的《学步集》序、朱芳华的《语文教学刍议》等序中,评价的文字不长,抓住重点,言中肯綮。表现了老一辈学者高尚的学术责任、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。
      李先生情系桑梓,梦萦故里。多年来,先生应邀审查了不少有关武威的历史资料,如《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》、《武威市志》、《武威历史人物》,修正了书中不少错误,校点了《乾隆武威县志》,写出了详细的校勘记。撰写了《西汉武威郡治为为武威说质疑》、《关于姑臧城遗址问题》、《武威非西夏国都辨》,为研究和弘扬家乡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。
      李先生系世代书香之家,藏书之巨,闻名遐迩。为了甘肃教育和文化的发展,自1956年到2003年,分别数次将家藏的19783册书籍和186件文物捐献给甘肃省图书馆、甘肃省博物馆、河西学院、武威县人民医院等单位。书籍内有不少明、清善本。如1959年捐赠原张掖师专的3000册书中,有《十三经注疏》、《二十四史》、《全唐诗》、《全唐文》以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作家的著作,“给当时张掖师专中文科古典文学教学,提供了重要资料”(详见原张掖师专给先生出具的《捐书证明书》)。2001年6月,教育部批准原张掖师专晋升为本科院校,冠名为“河西学院”。远在新西兰的李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,委托其长女李玉华夫妇,于2003年春季,给河西学院捐赠《郦道元水经注》、《楚辞类稿》等藏书1146种,计1632册;《历史研究》等期刊46种,计847册。先后两次为河西学院捐书,实为感人。1960年秋,赠甘肃省图书馆古书7438册,其中有《武英殿聚珍版书》、《知不足斋丛书》、《粤雅堂丛书》。稿本内有如林则徐题记的陈世熔《求志居诗稿》,张澍手批的《潘挹奎文稿》,章炳麟手校、丁以此手抄的李铭汉《尔雅声类》稿等,都很名贵。文物内如唐弘化公主墓中的木俑、木兽,“大明宝钞”,明人文彭所刻“槐阴满庭”印章,张澍所书条幅,均有重要价值。
     “梦槐庵”是李鼎文先生的书斋名。在武威李氏宅院中,有一棵高大的古槐,它是李氏三代学人学术精神的象征,李于锴的书斋即名“古槐堂”。他在《写经楼诗草》中,有一首七言古诗《古槐》,咏这棵槐树:“古槐森郁百尺长,影压凉云千丈绿。当阶巨石颇不平,抱檐古瓦断犹续。皴皮溜雨半蛇蜕,圆叶入春尚蜷局。何人手植张骏时,劳我欲补《前凉录》。炎蒸夏五此下榻,玄荫耽耽落枕幞。廊深时有翠雨堕,天外不知红日旭。枯根轮囷蟠泥虬,高枝匼匝摩天鹄。槐安一梦事有无,桃笙展向空庭曲。黄花八月看萧瑟,秋风十载忽棖触。长安驿车转瞬忙,寄语男儿勿刺促。”古槐饱经风霜的形象,傲岸而又宽容的性格,正是主人人格与精神的写照。李先生孩提时代,曾在古槐下读书玩耍。岁月悠悠,逝者如斯,古槐在“破四旧”时代化为乌有。树犹如此,图书之散失、分藏数处,何可再言!先生在《思乡》诗中写道“故园西望意茫然,花木图书散似烟。也识人生如寄耳,最难斩断是尘缘。”现今,已是鲐背之年的李鼎文先生,寄居异国,隔洲相望,“应有归心归不得,夕阳红处是家乡。”(李鼎文《咏金銮》) 此情此景,何可胜道也哉!(河西学院南永慧整理,2009年2月26日。)


鼎文古籍室图书目录(民国至1949年前)


上一条:河西文献 下一条:复旦学者文库

关闭

版权所有:河西学院图书馆 陇ICP备05000590号 通讯地址:甘肃张掖环城北路846号 邮编:734000
电话:0936-8282082


官方微信